当然,皇帝们在享受着顶级美食佳肴、拥有三千佳丽环绕、享受最先进的医疗保障的同时,为什么史上408位皇帝的平均寿命却只有39岁呢?难道说生活条件越优越炒股配资首选,妻妾越多反而会影响寿命吗?
我们都知道,古代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偏低,主要是因为高婴儿夭折率的影响。即便有人长命百岁,但一平均下来寿命还是不到30岁,主要是基数庞大导致的结果。但皇帝总共也不过408位,且大多数都是健康状况良好地登基,为什么他们的平均寿命依旧不超过40岁呢?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“古代皇帝为何寿命普遍偏短”,顺便为那些有穿越梦的朋友们做个心理准备。
皇帝数量不多,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一共408位。最长寿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皇帝,活到了89岁;寿命最短的则是汉朝的殇帝刘隆,仅仅活了2岁。两者相加平均大约是45岁,但这只是极端个例,无法代表整体情况。我发现历代最长寿的皇帝通常都有一个共性:
展开剩余87%例如晋武帝司马炎活到了55岁,隋文帝杨坚64岁,宋高宗赵构81岁,元世祖忽必烈80岁,明太祖朱元璋71岁。他们多数是经历过战争的开国皇帝,身体较为强健,且有着较多的运动锻炼经验。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话:生命在于运动。
换句话说,短命的皇帝是不是因为不运动?其实也不全是,很多短命皇帝正是因为“运动”过度,透支了身体,最终含恨离世。我大致将皇帝平均寿命偏短归纳为三个主要原因:操劳过度、纵欲过度,以及安全隐患。
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三点。首先是操劳过度。
相信大家对皇帝的印象,很多都是影视剧中那个任性豪爽的形象:天天大吃大喝,随心所欲地纳妃,面对大事小事只要说一句话,下面的官员立刻去处理。实际上这完全是幻想。皇帝虽是一国之主,更像是一国之仆,全天下的民生琐事都得由皇帝一手操办。无论是某地的民情,还是敌国的来犯,都要皇帝亲自过问。
有人说文武百官不是专门负责治理国家的吗?确实如此,但你如何确保他们没有私心,甚至暗地里谋反?你总得亲自过目奏折,确认他们上奏的真假。这样你才能掌控朝政,避免被官员愚弄。正因如此,皇帝每天都得上朝、批奏折,处理完才能做别的事情。
以清朝皇帝的作息为例:早上5点起床,有太监伺候穿衣洗漱,随后去给太后请安,6点吃点心,7点就要去早朝。文武百官早早等候,不管事情多还是少,早朝一般持续2小时。散朝后,皇帝开始批奏折,直到11点开始上课。
上什么课?作为一国之主,你得了解全国大小事务的细节,虽然可以委派百官管理,但必须懂得如何审查奏折中的真假,这样才能发挥权威,避免被欺骗。百官往往专注一隅,而皇帝需要通晓全局。稍有疏漏,就可能被人钻空子。皇帝必须拼命学习,毫不松懈。
下午2点左右才吃上一顿正餐,这还是当天唯一的主餐。饭后召见大臣,处理早朝未完事项,以及新出现的急务。下午4点之前必须结束,然后继续批阅奏折,有时一直批到晚上十一二点。据统计,皇帝每天要批阅的奏折文字数常达数万字。
奏折通常用文言文写成,每封几十到上百字不等,按字数计算,数万字相当于数百封奏折。官员们熬夜写奏折,皇帝却只能孤身应对。更令人抓狂的是,很多奏折内容空洞无物,甚至纯粹是拍马屁的水文,字迹细小,因为如果字比皇帝的大,那就是以下犯上。
这些小字、废话多的奏折不仅伤眼还费脑筋,但皇帝不能不看,生怕漏了紧急事态。为减轻负担,有些皇帝会委托官员或太监先行筛选奏折。这样一整天,皇帝身心俱疲。
这还不算完。若时间充裕,还得继续自学,补充知识;时间紧迫,就得“劳逸结合”,拼命“造人”,为帝国延续后代。皇帝的生活状态堪比高强度的生产机器。
可惜的是,虽然做着最重的活儿,很多时候饭都吃不饱。别看皇帝吃的是满汉全席,但真正入口的却很有限。末代皇帝溥仪回忆,他常常被饿得怀疑人生,有时偷吃个冷馒头都觉得特别美味。
日常饥饿加上超负荷操劳,白天操控天下政务,晚上操劳后宫,这种身心透支的生活方式,怎能长寿?不猝死算是幸运了。这就是皇帝平均寿命短的第一个重要原因。
第二个原因,是皇帝纵欲过度,尤其是在后宫中大大透支了身体。
古代皇帝虽然享有最优厚的生活条件,衣食住行无需担忧,但许多皇帝最大的“追求”,无非是权力和庞大的后宫。后宫佳丽无数,男人的生理需求自然难以满足。
众所周知,“色字头上一把刀”,皇帝若懂得节制,就能好好享受生活;但若放纵纵欲,则每一次过度消耗都如同凌迟,刀刀致命。
比如宋度宗赵禥和汉成帝刘骜,前者在登基短短四年内,妃子多得一同“谢恩”,最高纪录竟有三十余人同日“谢恩”。虽有夸张成分,但赵禥35岁便病逝,极可能因体力透支。
汉成帝刘骜的故事更广为流传。男人身体有自我保护机制,过劳时会发出警报,但刘骜不听,依赖丹药助力,45岁时中风瘫倒,早逝证明了纵欲无度的严重后果。
反例是宋高宗赵构,他那方面不太行,倒是养精蓄锐活到了81岁。养生和节制显然影响寿命。
说到养生,不得不提古代皇帝的医疗和补养。皇帝虽不能长生不老,却非常注重保养。每天吃鹿茸、百年人参,试图强身健体。但药物三分毒,补药虽好,却加重了脾胃和肝脏的负担。
试想白天忙朝政,晚上忙后宫,饭常常不热不饱。偶尔吃补药无妨,常吃则相当于用药透支生命。更别提许多皇帝迷信炼丹术,服用含重金属的丹药,身体早已被毒害得千疮百孔。
服下那一颗颗红丸,可能很快就“凉凉”。即便未立刻致命,毒素积累降低了免疫力,使得许多常见病在古代成为致命疾病。很多皇帝一辈子都不知自己得了什么病。
相比普通百姓缺医少药,皇帝拥有全国最顶尖的医护资源,却也难逃病魔缠身。这主要源于御医的束缚——他们不敢冒险用猛药,只求“无过”,不求“有功”。
《清稗类钞》中记载,太医院的医官们给皇帝诊脉、拟方,都需严格比对诊断结果,药方误差不得超过极小范围。老资历医官在旁以纽扣、珠子暗示,药方调整严格控制。医官们必须解释药方出处和疗效,有案可查,根本不敢随意发挥。
皇帝服药后,还需多次复诊,医官必须改写药方,既不能相同也不能差太多,通常只是加入些无关紧要的药材。久而久之,治疗药方变味,原本治感冒的药,最终可能变成止泻药。
因此,皇帝一旦大病,不是华佗那般敢施手术,大多数时候只能开消食片撑着。正是这种医疗环境,也是导致皇帝寿命不长的原因之一。
再谈基因问题,自开国皇帝起,皇帝们普遍寿命较长,因为他们多数和结发妻子共同生活,保持基因多样性。可一旦进入皇室体制,为了巩固权力,皇帝会选择与权臣、国戚联姻,导致基因逐渐近亲繁殖,隐性遗传疾病频发。
皇子们多带疾病,身体孱弱,英年早逝,拉低了皇帝整体寿命水平。这便是皇帝寿命短的第二大根源:纵欲过度加之体质欠佳难医。
最后,我们来说说皇帝短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:安全隐患,身边总有阴谋。
当皇帝看似高高在上,却承担着极大的生存压力。历史上408位皇帝中,死于非命的超过60位。特别是年幼登基的小皇帝,因根基不稳,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
2岁夭折的汉殇帝刘隆和活到77岁的唐玄宗李隆基,两者平均寿命刚好39岁。夺位者往往就是他们的亲人和部下。
皇位只有一个,觊觎者无数。能得皇位者,常常孤独终生。亲信变少,敌人环绕,背后满是算计。许多人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,皇帝不得不心狠手辣,不轻易信任任何人,甚至自称“孤人”“寡人”。
这不仅是防备,更是自保。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,皇帝坐稳皇位难,保护自己更难。正如古话所说:“一切恐惧皆因实力不足”。
皇帝天天提心吊胆,害怕被刺杀,害怕江山易手,一旦丢了江山,必背负千古骂名。皇帝这职业,看似风光,其实不过是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。只要江山稳固传给后代,哪怕遭病痛折磨,也会心满意足地喊:“任务完成!”
至于为何乾隆皇帝能长寿,这确实是个例。影视剧里乾隆、康熙、雍正时常微服出巡,生活中不乏外出游玩,避免了宫中金丝雀般的拘束,或许这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——适度运动,心态平和,知足常乐。
总的来说,古代皇帝寿命短有三大原因:操劳过度、纵欲伤身和安全隐患。换做谁炒股配资首选,都难以长久安享天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