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工艺的星河中,漆艺以其温润的材质与深邃的文化内蕴,闪耀为东方审美的典范。而欲窥漆艺奥秘,则绕不开诞生于明代隆庆年间的《髹饰录》。它并非寻常工艺手册,而是中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工艺系统专著,其地位堪称漆艺界的“天工开物”。
这部凝聚漆器智慧的经典,自身命运亦如一件尘封的瑰宝。它曾详尽记录漆器制作的工具、材料、技法与审美准则,却在华夏故土一度湮没失传。晚明江南的流行,终究未能抵挡住时光的冲刷,进入清代后,《髹饰录》竟销声匿迹,成为故纸堆中的谜团……
“髹饰”一词,早在先秦两汉时已经开始使用。据《说文解字》记载,“髹”的释义为“桼也”(即漆),指以漆涂物;“饰”的释义为“㕞(刷)也”,本义是清洁擦拭,后引申为装饰,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漆艺的概念源头。
展开剩余88%数千年前,华夏先民便发现了漆树的神奇之处,从中采集天然树脂——大漆,用于器物装饰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,距今约七千年,不仅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漆器实例,也是全球范围内发现最古老的漆器之一。
早期漆器以功能性为主,在偏“审美”的髹饰层面,则多采用“素髹”技法,即以单色髹涂,尤以红、黑二色最为普遍。这种简朴的手法,却标志着漆与器物相伴相生的悠久传统的开端。
周代贵族用来盛放腌菜、肉酱的“彩漆木雕龙纹盖豆”。湖北省博物馆藏
到了商周时期,大漆的应用更为广泛,不仅用于礼仪性建筑和礼器的制作,还开始出现镶嵌绿松石等简单装饰手法。
战国时期盛放箭矢的木雕“彩绘鸟兽纹矢箙(shǐ fú)面板”,士兵将其背于身后,箭镞朝下,箭尾外露,便于快速取用发射。湖北省博物馆藏
战国时期,中国漆器工艺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。由于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,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。工匠们以生漆为粘合剂,研磨、耦合各色矿物颜料,于漆胎之上挥洒自如,彩绘技法盛行。
战国时期的酒器“彩绘变形鸟纹圆耳杯”。湖北省博物馆藏
战国时期用于盛放食物的成套餐具“方格纹酒具盒”。湖北省博物馆藏
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的战国时期《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》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“连环画”,以黑漆为底,用朱红、熟褐等多种颜色,结合平涂、线描与勾点技法,生动描绘了2000多年前王室贵族纳聘迎亲的生活场景。该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,成为研究战国漆器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《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》局部复原图
“漆器”之名出现的最早文献可追溯到战国末期的《韩非子》,其中明确记载了尧舜时期使用漆器的历史:“尧禅天下,虞舜受之。作为食器,斩山木而财之,削锯修之迹,流漆墨其上,输之于宫,以为食器。”
到了秦代,漆器生产管理制度有明确记载,在《中国漆器全集:战国-秦》介绍了部分漆器铭文如:“廿九年,大(太)守詹、丞皋右工师象、工大人台”(四川青川郝家坪秦墓漆器)。铭文记录了秦代漆器制作时间、官吏及工匠名。
在汉代,漆器生产规模庞大,《汉书·货殖传》在记载商业贸易中的各类商品时提到“木器髤者千枚”,指漆器一千件。当时漆器铭文常见“蜀郡西工”“广汉郡工官”等字样。
人们运用天然漆通过绘、刻、填、罩、磨、勾……各种艺术手段髹涂的器物,统称为“漆器”。
从秦汉到明清,漆器工艺不断成熟精进,髹饰技法日益丰富。“阴花细珊瑚明,赫霞隐隐东方生”袁枚在提到漆器之美时说。漆器逐渐成为一种承载岁月流转的雅物,见证了朝代更迭与世事变迁。
与中国漆艺生产繁荣灿烂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与漆艺相关的专书却极为稀少。《髹饰录》由明代著名漆工黄成所著,后经浙江嘉兴漆工杨明注解,是迄今所见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漆艺专著。
2022年出版的注释版《髹饰录》
该书结构严谨,分乾、坤两卷,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,内容涵盖制造方法、原料工具、工匠禁忌(《乾集》)以及漆器分类、形态品种(《坤集》),构建了一个宏阔的漆艺宇宙。
《髹饰录》强调“利器”与“美材”的重要性。认为“良工利其器,美材如五行”,仿效四季运转,运用金、木、土、火等材料,结合天时、地气、材美、工巧,辅以黄、青、白、赤、黑等色彩,方能成就佳器。
战国时期的乐器“虎座鸟架鼓”。湖北省博物馆藏
书中对色彩的重视尤为显著,将漆器分为“质色门”与“罩明门”,彰显了古人对漆色之美的极致追求。
“质色门”漆器肃穆庄重,原指大漆本色,后引申为一色漆器,不加纹饰,多为宫廷所用。
“罩明门”漆器则晶莹透澈,是在各色漆器制作完毕后,外面罩上一层透明漆而成。
《髹饰录》问世后,一度在晚期明代的江南地区流行,但在进入清代以后,却在国内销声匿迹。
转机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,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朱启钤先生,校印完宋代官方营造之书《营造法式》后,在着手搜罗包括“髹饰”在内的、与“营造学”相关的各种资料时,机缘巧合,从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先生的著述《东洋美术史》(1915年东京出版)中了解到,明代漆工黄成所著《髹饰录》一书有抄本流传日本。
日本木村蒹葭堂所藏《髹饰录》抄本封面,图源网络
日本木村蒹葭堂所藏《髹饰录》抄本首页,图源网络
这一消息如同暗夜中的星火,为朱启钤先生带来希望。于是他迻书求索,继而将失传已久的《髹饰录》一书引介回国,并由此开启了国内对《髹饰录》研究的序幕。1927年,朱启钤先生校印了《髹饰录》,终将这本失传已久的奇书引介回国。
漂泊四百余载,《髹饰录》的回归,不仅是一部技艺典籍的回归,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续接。它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指南,淬炼成承载中国工匠精神与审美哲思的文化精粹。
书中提出的“巧法造化,质则人身,文象阴阳”,将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融入工艺框架;其理论溯源至《考工记》“天有时,地有气”的注解体系。其强调的“利器如四时,美材如五行”,道出了良工、利器、美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至理。
《髹饰录》的回归,如同开启了一道尘封的大门。唤醒了学界对传统漆艺的重新审视。
湖北省博物馆漆器修复专家李澜根据《髹饰录》的相关记载修复漆器
这本渡海归来的孤本,静静地诉说着:最璀璨的工艺之光,往往深藏于最曲折的归途之中,等待被重新打开那日。
文 / 戴世锦
发布于:贵州省鑫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